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了13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70%,连续十年全球排名第一。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车企、消费者皆蜂拥而上,却忽视了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安全。
新能源汽车爆燃频发
悲剧不断上演
# 2023年2月17日,特斯拉车主在低速行驶至小区停车场附近路段时,因车辆底部与凸出路面的砖块发生刮碰后起火;
#202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一辆问界M7在高速路段撞上养护车后起火,造成3人遇难?;
#2024年11月?,浙江嘉兴一辆新能源汽车失控后碰撞起火,一名女车主被困车内,所幸被路人救出?;
#2025年3月23日?,成都一辆蔚来ES6撞击护栏后起火,造成三车受损,5名驾乘人员受伤?;
#2025年3月29日,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小米 SU7 撞击隔离带后瞬间爆燃,车内 3 名驾乘人员葬身火海……
2024年全国共发生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387起,其中碰撞后燃爆占比达21%??。此外,2025年1-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已达217起,同比激增380%?。数据显示,在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事故中,碰撞后电池起火平均用时仅 42 秒,而乘员逃生平均需 56 秒,14 秒的生死差距暴露严重技术短板。
爆燃背后的技术困局
为何容易碰撞爆燃
电池材料特性与热失控风险
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正极材料(镍钴锰)化学性质活跃,在极端碰撞或高温下易发生热失控,释放大量热量并引燃电解液。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的不可控现象,不当使用或底部的托底、剐蹭,包括长时间泡水,都可能会触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现象产生。
碰撞引发的结构破坏
高速碰撞可能导致电池包外壳破裂、电芯隔膜穿刺,正负极直接接触短路。此外,高压电路(300-800V)受损后产生的电弧易引燃内饰材料,从而引发火灾。
热扩散失控
单颗电芯失控后,5 分钟内温度升至 437℃,触发全车爆燃。且电池起火比汽油起火更难扑灭,复燃率较高。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梁军说:“从我们日常的调查情况来看,间隔5天或者6天的车都会发生复燃。特别是在灭火以后,水喷上去以后,短路反而会更容易发生,因为有水作为导体,所以说容易造成复燃。”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报告(征求意见稿),当前电池从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实现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从5分钟逃生到彻底不起火爆炸,将此目标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热失控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起火可以,必须做到从“逃生时间”到“绝对安全”质的改变。
安全革命就看九垓
用科技力量拓展生命可能性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九垓装备以“仿生吸能技术”、不燃材料制备技术”、“储能制备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为核心,率先提出《新能源车辆电池燃烧爆炸解决方案》,该方案可以很好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燃烧爆炸问题。从电池隔热保护到箱体结构保护;从汽车防撞保护到起火后快速隔绝热量传递,对汽车和人身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多层次、全方位保护。
九垓研发的仿生吸能技术,可瞬间吸收97.1% 的冲击力。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包防护中,该材料可将碰撞能量转化为结构形变能,避免电芯直接受损,还能提升新能源汽车保险杠、座椅等关键部位的防护性,降低汽车高速碰撞下产生的安全隐患。
同时,使用高强度、轻量化、高性能复合材料外壳,在提升防爆箱的防护性能同时减轻重量、降低运输成本,再结合运用耐温1300摄氏度以上的NCB多功能柔性不燃材料,能在极端温度下可保持电池箱体结构完整。
新能源电池防护箱体
若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或碰撞后起火,使用由NCB多功能柔性阻火材料、隔热材料、防水材料等多层结构设计的FAI?汽车专用控火毯,耐温1300℃以上,迅速隔离高温火焰,中间层采用NCB-T高性能隔热材料,隔热效果优异,明火下不燃烧,长久耐高温,为救援争取黄金时间,对汽车进行360°全方位覆盖包裹,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安全,防止二次灾害发生。
FAI汽车/电动自行车专用控火毯
新能源汽车防爆阻燃车库可有效降低车辆燃烧爆炸带来的次生灾害,最大限度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FAI停车库阻火隔离系统)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本质上是电池化学特性与物理防护之间的博弈。通过九垓装备的技术创新,行业正逐步突破被动防护的局限,向智能化、动态化防护迈进,这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未来,唯有材料科学、电池管理、应急响应等多领域协同发力,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高安全”与“高性能”的双重目标。
参考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